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如果你周围有人被称作万元户,那绝对是当时的超级富豪,能够每天沐浴在众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中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那时候万元户的人数,甚至比现在的亿万富翁还要稀少得多,堪称极其罕见的存在。
不过,如果时间往前倒退到60年前,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,那时拥有万元资产可就不再那么光彩了。相反,万元户可能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,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有这些钱,甚至要绞尽脑汁去隐藏或者销毁这些财富,以免招来麻烦和猜忌。
同一时期,地球另一端的情况又截然不同。比如60年前的美国,拥有1万美元的万元户,根本不用担心被人针对。有人可能会说,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,1万美元根本不算什么财富,也没什么可自豪的。但事实真是这样吗?
衡量财富的标准,并不是账户上的数字有多少,而是这笔钱能买到多少实际的物品和服务。就像曾经津巴布韦的钱包里动辄几十亿甚至上千亿的余额,却买不起一只茶叶蛋一样,数字并不代表实际购买力。
那么,让我们具体看看60年前的美国,1万美元到底能买到什么东西?经过大量查阅历史资料,我找到了那个时代美国一些主要消费品的价格,如下图所示:
简单翻译一下这些数据:
展开剩余78%- 一套新房售价约为$8,450(这里指的是house,不是apartment,也就是说这价格可以买到一栋小别墅)
- 平均年收入约为$3,216(资料未明确是个人还是家庭)
- 一辆新汽车售价约为$1,511
- 平均月房租约为$75
- 哈佛大学一年的学费是$600
- 一张电影票仅需$0.65
- 一加仑汽油价格为$0.18
- 美国国内邮票只需$0.03
换句话说,那时候的1万美元足够买下一栋新小别墅和一辆崭新的汽车,还剩下的钱能让你去看上60多场电影,生活质感十足。
这套“有车有房、有文化娱乐”的生活基础,可都是一次性全款购买的。放到现在,这样的财富水平至少也得算百万美元级别的富豪。
我们不妨开个脑洞,假如有人从那个年代开始炒房,到现在能赚多少钱呢?粗略估计,房产价值大约上涨了100倍,也就是说,投入1万美元的当初投资者,如今可能已赚到了100万美元。
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听起来不错,但如果放到中国近十几年的房地产市场,或许并不算特别高。
不过,对美国人来说,除了次贷危机那几年,他们其实并不怎么热衷炒房。相比之下,美国人更喜欢金融市场的投资,比如股票、基金或者衍生品这类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。
众所周知,这些风险投资可能让人一夜暴富,也可能瞬间血本无归。当然,如果投资者理智且坚持长期持有,挑选那些能成为“百年老字号”的股票,往往能赚得盆满钵满,甚至让人惊喜到不敢相信。
今年年初,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:1961年,住在纽约的一个年轻人Michael Boyle,继承了父母的生意。但他没有经商天赋,公司业绩迅速下滑。不到半年,他决定卖掉企业,获得了3万美元现金。
偶然间,Michael接触到了巴菲特,深受其“价值投资理论”的启发,也非常看好巴菲特新成立的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。于是,他拿出其中1万美元买入伯克希尔的股票,交给巴菲特打理。
随着每年丰厚的分红和伯克希尔股价的持续上涨,Michael决定把这1万美元当作超长期投资,从未套现。直到2021年他去世时,律师整理遗产发现,这笔当年的1万美元投资已经增值到了1.4亿美元。
有投行分析师估算,算上分红和其他收益,Michael Boyle当初那1万美元投资,最终价值达到2.1亿美元。
按照美国现在的房价和汽车价格,这2亿美元足够买上百套豪宅和数百辆名车了。看来,相比炒房,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稳健了不止一百倍。
当然,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,也只有一个伯克希尔·哈撒韦,并非人人都有像Michael Boyle那样的“伯乐”眼光。更别说能坚持几十年不动摇的耐心。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,股市带来的更多是惊吓而非惊喜。
所以,这样的传奇故事就当听个趣闻,投资市场有风险,理财需谨慎!
本文分享到这里,欢迎关注“戏说金融”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请勿转载!
发布于:天津市